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。在這一天,許多人會在家里備上一壺雄黃酒,在門上掛起菖蒲和艾草,有些地區還會組織賽龍舟的活動。最少不了的是蒸上一鍋香噴噴的粽子——混合著粽葉和糯米的清香,端午的味道便浮現在眼前了。
圖 | 雄黃角黍過端陽,豐子愷繪
關于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,廣為熟知的說法應該是為了紀念屈原——據說屈原投身汨羅江后,百姓為了避免讓魚蝦侵蝕屈原的身體,便將米糧投入江中供魚蝦食用。后來屈原托夢百姓,說米糧投入江中后均被蛟龍吞食,只有將米糧用艾葉包裹,再綁以五色繩,才能避免這樣的情況。其實,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關于粽子的記載,到晉代時,粽子才被正式定為端午節的代表食品。發展到今天,已經有許許多多種形狀各異、口味獨特的粽子了。
圖 | 堿水粽(圖片源自網絡)
最原始的粽子應該是堿水粽——因食材中有堿水而得名——將糯米浸泡一個晚上后瀝干水分再來包粽子,一般不加內餡,蒸熟后直接蘸白糖吃。北方的粽子以甜粽為主,內餡多為花生和大棗;南方的粽子偏咸,以傳統的肉粽為主,有的還會加入咸蛋黃、蝦米、香菇、板栗、臘肉臘腸……口感豐富,層次鮮明,相比甜粽價格也更貴。有些地區還會因其地域特色產生別處見不到的粽子,比如海南儋州洛基鎮的粽子會放咸魚,浙江衢州龍游縣的粽子會放芋艿和辣椒……這類粽子基本上都屬于地方特色,也是特定地區人們獨有的飲食文化記憶。
圖 | 蛋黃肉粽(圖片源自網絡)
雖然不同種類粽子的內餡五花八門、風味各異,但是各地制作粽子都離不開一種重要的原材料——糯米。北方的糯米多為圓糯米,口感甜但粘性較差;南方的糯米則多為長糯米,產量高、粘度大,米香濃郁,更適合用來制作粽子、糯米飯等食物。
湖南金風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金風李精制糯米,就是南方長糯米的典型代表。金風李精制糯米,產自四季分明、雨水充沛的“九州糧倉”湘潭縣,細長秀美、色澤純正,煮熟后松軟黏糯,具有營養豐富、氣味香醇的特點,一直深受市場歡迎。用金風李精制糯米制作的粽子,甜粽清甜可口,咸粽滋味醇厚,回味悠長。
圖 | 金風李精制糯米
(該圖片為原創圖片,禁止轉載另作商用)